第一纸白银移动版 首页
主页 > 纸白银入门知识 >
高盛是谁?高盛集团介绍
广告联系站长

关于投资公司高盛集团的介绍  

 纽约曼哈顿下城,世贸中心遗址不远处,一座高230米的玻璃幕墙大楼格外抢眼。这里,就是全球投资银行界的霸主——高盛帝国的总部。
拥有141年发展历史的高盛,被称为“华尔街最高效、最诡秘的赚钱机器”。然而近来,它却丑闻不断。特别是4月以来,高盛身陷欺诈风波,正面临有史以来最为严厉的商业道德拷问。
高盛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它到底是怎样的一家公司?这个金钱帝国经历了怎样的嬗变?这家“百年老店”能否笑到最后?

“多元化是我们能够为客户提供卓越服务以及为股东谋取最大回报的核心要素。它在支持和加强公司文化的同时,也提升了我们作为业内外最佳雇主的声誉。”
——————劳尔德•贝兰克梵    高盛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要发展业务,我们必须放眼未来;而经营业务,我们则需着眼于现在。客户期望我们为其提供有关业务和人口构成变化趋势的最新思路,向其提供资金,并与不断变化的市场参与者建立密切关系。
在高盛,我们凭借多元化的员工迎接以下种种挑战:代表着多元文化的全球客户群体,24小时全天候运转的市场,以及需要非常规解决方案的新型金融问题。员工的多元化不仅有利于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创造力、改善与客户交往的能力,而且还能为公司带来商机。

 
一、高盛集团及发展历程
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一家国际领先的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向全球提供广泛的投资、咨询和金融服务,拥有大量的多行业客户,包括私营公司,金融企业,政府机构以及个人。高盛集团成立于1869年,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及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总部设在纽约,并在东京、伦敦和香港设有分部,在23个国家拥有41个办事处。其所有运作都建立于紧密一体的全球基础上,由优秀的专家为客户提供服务。同时拥有丰富的地区市场知识和国际运作能力。
高盛公司成立于1869年,在19世纪9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投资银行业务开始形成,但与商业银行没有区分。高盛公司在此阶段最初从事商业票据交易,创业时只有一个办公人员和一个兼职记账员。创始人马可斯•戈德门每天沿街打折收购商人们的本票,然后在某个约定日期里由原出售本票的商人按票面金额支付现金,其中差额便是马可斯的收入。
股票包销业务使高盛成为真正的投资银行,公司从迅速膨胀到濒临倒闭。 后来高盛增加贷款、外汇兑换及新兴的股票包销业务,规模虽小,却是已具雏形。而股票包销业务使高盛变成了真正的投资银行。


二、高盛核心业务
(1)投资银行
为各种各样的企业、金融机构、政府和个人提供广泛的投资银行服务。
 
 

(2)交易及直接投资 
一方面协助客户(包括企业、金融机构、政府和个人)进行交易,另一方面通过做市、交易和投资固定收益和股票产品、外汇、大宗商品及衍生产品,用自营资金进行交易。此外,我们还参与股票及期权交易所的特许交易商及做市活动,并在全球主要的股票、期权和期货交易所为客户交易进行结算。对于我们的商人银行及其它投资活动,我们既进行直接投资,也通过我们募集和管理的基金进行投资。
(3)资产管理及证券服务
我们向全球各类机构和个人提供投资顾问及理财规划服务,并提供所有主要资产类别的投资产品(主要通过分开管理的账户和符合工具,如互惠基金和私人投资基金)。我们还向全球的共同基金、养老基金、对冲基金、基金会和高净值个人提供大宗经纪服务、融资及融券服务。

三、高盛业务原则
高盛的14条业务原则
1、客户利益永远至上。我们的经验表明,只要对客户尽心服务,成功就会随之而来。
2、我们最重要的三大财富是员工、资本和声誉。如三者之中任何一项遭到损害,最难重建的是声誉。我们不仅致力于从字面上,更从实质上完全遵循约束我们的法律、规章和职业道德准则。持续的成功有赖于坚定地遵守这一原则。
3、我们的目标是为股东带来优越的回报,而盈利则是我们实现优越回报、充实资本、延揽和保留最优秀人才的关键。员工大量持股可以使员工与股东的利益协调一致。
4、我们为自己的专业素质感到自豪。对于所从事的一切工作,我们都凭着最坚定的决心去追求卓越。尽管我们的业务活动量大而且覆盖面广,但如果我们必须在质与量之间作取舍的话,我们宁愿选择做最优秀的公司,而非最庞大的公司。
5、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强调创意和想象力。虽然我们承认传统的办法也许仍然是最恰当的选择,但我们总是锲而不舍地为客户策划更有效的方案。许多由我们首创的作法和技术后来成为了业界的标准,我们为此感到自豪。
6、我们不遗余力地为每个工作岗位物色和招聘最优秀的人才。虽然我们的业务额以十亿美元为单位,但我们对人才的选拔却是以个人为单位,精心地逐一挑选。我们明白在服务行业里,缺乏最拔尖的人才就难以成为最拔尖的公司。
7、我们为员工提供的职业发展进程比大多数其它公司都要快。晋升的条件取决于能力和业绩,而我们最优秀的员工潜力无限,能担当的职责也没有定式。为了获得成功,我们的员工必须能够反映我们所经营的地区内社会及文化的多元性。这意味着公司必须吸引、保留和激励有着不同背景和观点的员工。我们认为多元化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条必行之路。
8、我们一贯强调团队精神。在不断鼓励个人创意的同时,我们认为团队合作往往能带来最理想的效果。我们不会容忍那些置个人利益于公司和客户利益之上的人。
9、我们的员工对公司的奉献以及对工作付出的努力和热忱超越了大多数其它机构。我们认为这是我们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10、我们视公司的规模为一种资产,并对其加以维护。我们希望公司的规模大到足以经办客户想得到的最大项目,同时又能小到足以保持服务热情、关系紧密与团结精神,这些都是我们极为珍视,又对公司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
11、我们尽力不断预测快速变化的客户需求,并致力于开发新的服务去满足这些需求。我们深知金融业环境的瞬息万变,也谙熟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
12、我们经常接触机密信息,这是我们正常客户关系的一部分。违反保密原则或是不正当或轻率地使用机密信息都是不可原谅的。
13、我们的行业竞争激烈,故此我们积极进取地寻求扩展与客户的关系。但我们坚决秉承公平竞争的原则,绝不会诋毁竞争对手。
14、正直及诚信是我们业务的根本。我们期望我们的员工无论在工作上还是在私人生活上都要保持高度的道德水准。

四、高盛中国
高盛长期以来视中国为重要市场,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就把中国作为全球业务发展的重点地区。
高盛1984年在香港设亚太地区总部,又于1994年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开设代表处,正式进驻中国内地市场。此后,高盛在中国逐步建立起强大的国际投资银行业务分支机构,向中国政府和国内占据行业领导地位的大型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高盛也是第一家获得上海证券交易所B股交易许可的外资投资银行,及首批获得QFII资格的外资机构之一。
高盛在中国的股票和债务资本市场中已经建立起非常强大的业务网络,并在中国进入国际资本市场以及参与国际资本市场交易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过去的十年中,高盛一直在帮助中资公司海外股票发售中占据领导地位,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交易包括:中国移动通信于1997年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40亿美元,成为亚洲地区(除日本外)规模最大的民营化项目之一;中国石油于2000年3月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29亿美元;中国银行(香港)于2002年7月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26.7亿美元;平安保险于2004年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18.4亿美元;中兴通讯于同年进行的香港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4亿美元,这是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A股公司;交通银行于2005年进行的海外上市项目,筹资22亿美元,成为第一个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国有银行;以及中国石油于同年进行的后续股票发售,筹资27亿美元。2006年,高盛还成功完成了中海油价值19.8亿美元快速建档发行项目以及中国银行111.9亿美元H股首次公开上市项目。这是至发售日中国最大以及全球第四大的首次公开上市项目。
在债务融资方面,高盛在中国牵头经办了40多项大型的债务发售交易。高盛多次在中国政府的大型全球债务发售交易中担任顾问及主承销商,分别于1998年、2001年、2003年和2004年10月完成了10 亿美元以上的大型交易。高盛是唯一一家作为主承销商全程参与中国政府每次主权美元债务海外发售项目的国际投行。
与在世界其他地区一样,高盛在中国市场同样担当着首选金融顾问的角色,通过其全球网络向客户提供策略顾问服务和广泛的业务支持。近年来,高盛作为金融顾问多次参与在中国的重大并购案,如日产向东风汽车投资10亿美元;戴姆勒-克莱斯勒向北汽投资11亿美元;TCL与汤姆逊成立中国合资企业;汇丰银行收购交通银行20%股权;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部;中国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以及中海油收购在尼日利亚的石油资产等等。
2004年12月,高盛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成立合资公司—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合资公司的成立是高盛在中国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高盛拥有合资公司33%股权,北京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拥有67%股权。合资公司的成立令高盛从此可以在中国开展本土A股上市业务,人民币企业债券,可转换债券和提供国内金融顾问以及其他相关服务。
QFII(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的简称,QFII机制是指外国专业投资机构到境内投资的资格认定制度。

五、高盛事件
高盛事件也称高盛危机。2010年04月16日,华尔街传出重磅消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正式指控美国高盛集团(GS)涉嫌欺诈投资者。SEC称GS在向投资者销售他们自己设计的一种抵押债务债券(CDO)时隐瞒了关键信息。这一CDS产品的表现与住宅次贷证券(RMBS)直接挂钩。高盛一方面允许客户(保尔森对冲基金)做空该金融产品,另一方面却向其他投资者承诺该产品由独立客观的第三方推出。
Ⅰ事件结果
最终的交易结果是,保尔森对冲基金通过做空交易获利约10亿美元,并通过这一交易一夜之间成为对冲基金的明星,高盛因为提供造空服务获益1500万美元。另一方面买入该CDO的客户则蒙受了超过10亿美元的损失。这批投资者也正式成为继希腊政府后遭受高盛“道德风险”的受害者。
该消息直接导致高盛股价在上周五急挫12.8,市值蒸发120亿美元。并牵连欧美股市、商品市场(包括金价、油价)、非美货币出现大跌,美元则出现大涨。这种现象在金融危机中也曾经发生,出于避险要求,资金从上述市场纷纷撤出,转向安全的美债及美元现金。
Ⅱ社会影响
影响方面,我们认为这一次事件难以发大。一方面美国当局会考虑事件可能会打击刚刚复苏的美国经济,难以放开手脚;另一方面高盛之前在希腊危机的事件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这次指控可能是为了平息欧洲的怨恨而上演的好戏,可能会点到即止。
美股走势,近来美国经济数据出现强劲反弹,本应利多美股。但其实美股早在2009年3月份便展开反弹,长达12个月。现在经济数据好转,反而应该提防利多出尽,多头获利平仓的风险,恰恰高盛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出货题材。
标普500的日线图上,上升趋势线与60日均线形成支撑(1130),可作为美股多空的关键位置看待。
2010年4月2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股市经过39个交易日,而且是在一次令人意外的欺诈指控案之后才暂停上涨,这似乎只是让买方对市场进一步上涨更加急不可待。
Ⅲ市场反应
周五(2010年04月16日16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发布声明,指控高盛集团在某种次级贷款金融产品方面存在欺诈和误导投资的行为。这一消息令市场投资者恐慌,高盛股价随即出现跳水,拖累整个金融板块大幅下挫。截至收盘,道琼斯指数下跌超过120点,标准普尔指数跌幅在1.5%以上。该消息也刺激美元走强,令期货价格承压,国际油价16日大幅下跌近3%,盘中一度跌至每桶83美元之下。
受此影响,周一(2010年04月16日19日),沪铜(期货)跳空低开,大幅下挫,盘中一度最大跌幅2255元/吨。上海钢材期货亦同步跳空低开,全天大幅减仓。其中,螺纹钢主力成交10月份合约低开走低、量增价跌,以实体50元的中阴线报收于4752元,收跌74元,20日均线失守,成交量较上一交易日放大4成强,订货量骤减15万手。

六、高盛影响
Ⅰ高盛事件预示着更为严格的金融体系改革
  高盛事件说明为消费者和投资者提供更好保护、对系统性风险进行更好地监控、进行衍生品市场体制变革、改革评级机构、以及将银行业内最具风险性的活动与传统活动区分开来的必要性。所有这些内容均是目前由国会讨论的金融改革的主要议题。
Ⅱ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保护
  上述诉讼的结果很简单:要么高盛的欺诈罪成立,要么高盛的欺诈罪不成立。在这两种情况下,都表明有必要对整体金融监管进行彻底改革。
  首先来看第一种可能结果。若高盛获罪,则其将表明该投资银行(与其它投资银行类似)操纵市场,利用不对称信息非法获利。在这种情况下,遭遇共和党强烈反对的改革的主要议题之一——创建消费者保护机构——就将获得合理理由。
  不论高盛在此次事件中应承担的责任程度如何,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必要性,首先与具有高度复杂性的金融产品附带的不对称信息有关。Abacus 2007-AC1就是一种合成的债务抵押债券。与典型的债务抵押债券截然相反,其核心资产不是资产支持证券(ABS)或者债务抵押债券池(CDO),而是债务抵押债券池(CDS),这意味着该产品极为复杂。我们认为处于高盛案件的核心,像Fabrice Tourre这样的交易员才是唯一真正理解这些产品的人。他们设计了这些产品,并理解这些产品中所蕴含的风险。该银行的管理层通常并不知道此类产品的利害关系,并且一直在利用由这些产品产生的收入。因此,上述问题表明,公司层面的风险控制并不充分。这意味着系统性风险的可控性甚至更低。Fabrice Tourre并未充分权衡其所造成的所有后果。
  我们不相信阴谋论,但我们相信,从技术角度来看,某些投资者对衡量高度复杂的金融产品所附带的风险的能力远远不够。在此背景下,对不具备必要技术背景的机构而言,应避免禁止最具风险性的活动,比如自营交易。因此,禁止银行控股机构自营交易活动的《伏尔克法则》(涵盖拟议的实质措施)也具有充分理由。
Ⅲ更好地监控系统性风险
  若高盛被证明无罪,则ACA资本控股公司的独立性、债务抵押债券核心资产的中间人将得以承认,并将同时表明高盛未与对冲基金Paulson & Co. 共谋。在此情况下,将意味着高盛设计Abacus 2007-AC1的意图并不是利于想将其卖空的投资者。在为该诉讼进行辩护时,高盛表明其在该交易中出现9,000万美元亏损。
  在此情况下,若阴谋论未获证实,则市场整体中断不是投资银行操纵的结果,而是风险管理不善的结果。这意味着创建过于复杂的产品所形成的系统性风险未得到所有主要投资银行的有效监控。因此,极有必要创建一个对金融体系进行整体监控、并实现信息在监管机构和银行机构之间快速传递的机构。这是创建金融服务监管委员会(包含在金融改革议案之中)的目的。对该交易感兴趣的机构的多样性、以及其相互联系的复杂性体现出,强化监管机构对系统性风险进行监控的必要性。
Ⅳ改革衍生品市场
  掉期产品中央结算平台(特别适合于债券抵押债券)的议案(包含在abacus债务抵押债券之中),将导致对整体风险进行更好地监控。政府对美国国际集团(AIG)的救助是大型金融和监管机构缺少对整体展望的结果。这些机构不了解保险如高盛和其它投资银行制造的债务抵押债券池(CDO)这类产品的将产生的集中风险的后果。美国国际集团可能将会起诉高盛,因为其在高盛设计并持空头寸的其它债务抵押债券池(CDO)产品上出现很多亏损。
Ⅴ改革评级机构
  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和标普评级服务公司为Abacus产品指定了AAA级的评级。在其创建六周后,Abacus中83%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RMBS)的评级下调,目前其评级是最差的。其他几项与Abacus情况类似的交易目前也已几乎一文不值。
  当前的金融活动改革议案提议,鼓励投资者自己进行研究、增加评级机构的透明度、并促进行业竞争。我们认为这一点是改革议案的薄弱环节之一。没有任何一项改革议案真正解决这些评级公司中存在的利益冲突问题。他们仍将由私人投资者提供资金,由此仍将遭受缺乏独立性的影响。最佳解决方案将是发展对评级负责的公共机构,由此与私人机构进行竞争。此类机构的独立性将解决利益冲突问题,并将是消费者和投资者保护的有益补充。
Ⅵ强化全球层面的监管协调
  美国政府目前推动其国际合作伙伴协调新金融监管。高盛案件表明强化该领域合作的必要性。德国工业银行(IKB Deutsche Industrie bank AG)在Abacus的投资金额达1.5亿美元。与Abacus产品亏损有关的亏损大大削弱了该银行,该银行在2007年中期德国政府35亿欧元的救助措施中获益。随后,德国又于2008年10月出台了高达5,000亿欧元的银行业救助措施。德国政府将跟踪该案件进展,并且有可能会开始对高盛采取法律行动。
Ⅶ高盛案件所导致的风险厌恶情绪将是短期的
  宣布对高盛提起诉讼的案件导致其股价急剧下滑(跌幅为13%)。投资者在债务抵押债券层面对该机构的风险规避情绪日益浓重。美国整体金融市场受到负面冲击。我们认为此种风险厌恶情绪的上升将是暂时的, 因为美国经济的基本面已处于复苏轨迹, 并且近期银行业绩显示其盈利能力大大提升。比如,高盛在2010年1季度实现35亿美元利润,较09年1季度同比激增91%。道琼斯指数(总体指数和银行指数)已摆脱与高盛有关的负面消息,出现反弹。82%的上市公司公布其2010年1季度盈利强于预期。
  尽管经历负面消息的冲击之后,信心度整体提升,并且尽管业绩较为强劲,但高盛股价仍受到与该案件有关的不确定性影响。部分专业人士估计,高盛与该案件有关的亏损可能高达7亿美元。
Ⅷ可能对结构性融资和房地产市场复苏带来冲击
对结构性融资相关活动,特别是对抵押贷款相关证券的疑虑依然存在,将给资产支持证券、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以及债务抵押债券的复苏带来冲击。鉴于银行为创建和销售此类产品所面临的各种困难,他们有可能依然不愿意分配更多信贷。实际上,资产支持证券和债务抵押债券(除了二者的投机特性之外)将与抵押贷款和消费信贷有关的风险进行转移。此外,美联储1.25万亿美元的资产支持证券(ABS)购买计划和1,750亿美元机构债券购买计划已于3月底结束。上述两个因素结合起来将会令信贷和消费承压,并增加仍在反弹的房地产市场所面临的困难。

七、附录
高盛中国10年:赚钱最多的外资投行 对赌多赢
高盛集团是本轮美国金融危机中唯一的赢家,10年来,高盛在中国也是赚钱最多的外资投资银行。这并非偶然,回顾高盛在中国的10年不难发现,在对中国改革启动最晚的金融改革上,它掌握着绝对话语权,其战略运用环环相扣,步步紧逼,不仅赚得大量的真金白银,也赢得了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大型国企不甚了解金融常识的弱点也让高盛看到了机会,偶尔还会搂草打兔子顺便狠咬一口,令多家国企在与其的对赌协议中蒙受巨大损失。
诱导中国金融改革
看多中国经济,看空中资银行
高盛证券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在2001年11月20日发表的一份题为《全球需要更好的经济之砖》中首次提出“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2003年10月,该公司在题为《与BRICs一起梦想:通往2050年的道路》的全球经济报告中预言:“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中国可能会在2041年超过美国从而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这对当时的国人和官方大大受用。
而几乎同一时期对于中国银行业,高盛的看法则截然相反。
2002年12月,高盛发布题为《2002年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比率》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比率接近40%,是亚洲之最糟糕者。此时,正值中国正式加入WTO一周年,按照入世承诺,自加入时的5年内,中国将取消地域限制,外资银行具有完全的市场准入,允许开办人民币零售业务,并在指定的地区享受国民待遇。开放时间表其实是“倒逼”中国银行业改革必须在5年内完成。
“目前中国银行业的最大风险是7000亿美元的不良贷款。处理不好,银行改革的成本会吞没经济改革的成果。”2003年5月,英国《金融时报》、高盛公司、穆迪公司、法国里昂证券同时对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状况发出警报,众口一词,在国际国内形成对商业银行的信任危机。
在2003年5月推出的《中国银行业的风险与出路》报告中,高盛提出,中国国有银行问题虽然严重,但近期发生传统意义上的银行危机或崩溃的风险很小,中国银行业的真正风险在于日本式的停滞,“走出困境的唯一途径是对国有银行进行财政援助。”
高盛认为,要有效剥离不良贷款(NPL),中国政府至少需要投入2.4万亿元,即GDP的21%。这一数字是国有银行达到“可供出售”状态所需的最小资金量,然后外部投资者才能提供其余的资金。
当然,仅仅让政府注资不是高盛的最终目的,高盛提出:“中国的坏账问题是制约当下经济增长的主要瓶颈,但仅靠政府的财政援助并不能解决国有银行的内部治理问题,也不能保证不良贷款的恶性循环不再重复。一旦商业银行财务状况相对改善,中国就应解除对银行业的控制,并迅速着手对国有银行进行民营化。”
中国银行业改革最终因循了高盛提出的“政府注资并引入战略投资”的路径,然而这是一剂代价昂贵的药方,高盛的目的显然也不是为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出力,而是为了赚钱、赚大钱。
高盛唱空其他银行 惟独唱多其入股的工行
在工商银行进行了一年多的财务重组,并取得实质性成效之后,高盛成为了工商银行的战略投资者。2005年8月底,工商银行与包括高盛、德国安联和美国运通在内的财团签署谅解备忘录,三家战略投资者组成的财团以36亿美元左右的价格购入工行10%的股份。
成为中国商业银行战略投资者后,高盛对工商银行投资价值的相关观点与其之前“唱衰”中资银行业时大相径庭。
2006年12月7日,高盛首次发表关于工商银行的研究报告,认为工商银行年收益增长率达到10%以上,每股收益增长率则达到30%以上。之后又发表报告称,内地银行股2007年盈利可能高于市场预期,因此进一步提高工商银行的目标价位至5.28元。工商银行等银行股因此受到投资者的热烈追捧。
在捧红中资银行业之后,高盛开始打压其他银行股,惟独只看好工商银行一家中资银行。
2008年9月,高盛在发布的报告中将中国银行业的评级从“具有吸引力”调低至“中性”,宣布全面调低国内六大银行的A股、H股目标价,H股目标价平均下调25.45%,A股目标价平均下调高达38.5%。
高盛报告摘要显示,作为以房贷业务为特色的兴业银行,尽管其评级依然被维持“中性”,但目标价已由39.70元被下调至18.49元;工商银行则是中资银行股中唯一被维持“买入”评级的银行。交通银行则摘得高盛给予的另一“唯一”称号,其评级由“买入”越级降至“沽售”。
上市的中资银行除工行外,都被高盛调低过评级或打压。
搂草打兔子, 赌死笨企业
在部署进入中国银行业的大战略的同时,高盛觉得,下雨天打孩(鞋)子——闲着也是闲着,干脆耍耍一些不懂基本金融常识的企业,赚点额外之财。
2007年,太子奶集团董事长李途纯与高盛等投行签下一份暗藏对赌合约的引资协议。具体约定为:在收到7300万美元注资后的前3年,如果太子奶完不成30%的业绩增长,李途纯将会失去控股权。业内分析师指出,这其实是粉饰一新的“投资-拖垮-全面控制”思路。高盛一面发布中国乳业市场利空报告,一面借势抄底,用严苛的约定迫使太子奶急速扩张,使得资金链本已紧绷的太子奶最终跌向破产深渊。
而高盛与深南电、国航、东航签订的,则是被冠以“套期保值合约”名义的油价对赌协议。投行会事先对市场未来走势作出判断,在与企业签订对赌协议后,投行可以与油企签订反向协议,或直接在国际原油期货市场中反向操作。同时,由于协议内容往往被设计得晦涩冗长,一些对投行有利的免责条款容易藏身其中,加之国内企业缺乏这一业务领域的智囊团队,稍有不慎,便会掉入对手早已设好的圈套。
深南电与高盛对赌的标的石油数量是20万桶,从2008年3月到12月之间,纽约商业交易所原油价格高于62美元,深南电每月最高可获得30万美元的收益,如果石油价格低于62美元,则深南电需要向高盛旗下公司支付(62美元-浮动价格)/桶×40万桶,也就是每下跌1美元,深南电要向高盛支付40万美元。
如此不对称的对赌协议深南电竟然签了。深南电、国航、东航理所当然地出现巨额亏损。

高盛中国阴谋:诱拐大批企业 违规潜伏发大财
  当涉嫌欺诈而失去道德操守的高盛已经遭遇美欧国家政府围剿和追打之时,这家“华尔街最诡秘的投资银行”在中国的“丑闻”似乎也遮掩不住了。不少人相信,在中国市场到处啜金吸银的高盛所从事的各种交易勾当对中国企业和投资者造成的损失可能要比其在美国的欺诈行为严重得多。
  高盛无处不在
  趁着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契机,高盛于1994年在北京和上海分设代表处,正式进入中国内地市场。此后,高盛在中国逐步建立起了强大的国际投资银行业务分支机构,并通过入股中资大型企业、担当承销商等途径向中国市场全面渗透。
  参股到国内许多大型企业之中是高盛进入中国取得的战略性成果。如高盛出资3500万美元购买了中国平安保险公司6.8%的股份;出资6000万美元收购了中粮包装2.4%的股份;出资5000万美元收购了中芯国际4.0%的股份;斥资37.8亿美元认购164.76亿股工行股份等。
  在债务融资方面,高盛在中国牵头经办了40多项大型的债务发售交易。高盛多次在中国政府的大型全球债务发售交易中担任顾问及主承销商,分别于1998年、 2001年、2003年和2004年10 月完成了10亿美元以上的大型交易。高盛是唯一一家作为主承销商全程参与中国政府每次主权美元债务海外发售项目的国际投行。
  充当多家中国公司IPO(首次公开募股)的承销商并从中收获巨利是令高盛最心动的交易。过去的十年中,由高盛主导的中资公司海外股票发售有中国移动通信、中国石油、中国银行(香港)、平安保险、中兴通讯等。而另一单IPO承销项目——中国农业银行H股IPO也在前不久被高盛收入囊中。
  值得注意地是,近年来高盛作为金融顾问多次参与在中国的重大并购案,如日产向东风汽车投资10亿美元;戴姆勒-克莱斯勒向北汽投资11亿美元;TCL与汤姆逊成立中国合资企业;汇丰银行收购中国交通银行20%股权;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部;中国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以及中海油收购在尼日利亚的石油资产;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等。
  与政策打“埋伏”
  与许多金融巨头一样,高盛进入中国所瞄准的目标是尽可能地获得中国企业的控制权,然而,由于中国许多行业和企业的股权都设定了最高的转让权限,因此,尽管外资投行机构手握巨资重金,最终还是英雄气短。然而,这一看上去似乎无法跨越的政策难题在高盛手中已经不止一次地被悄悄化解。
  以高盛集团与北京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合资组建高盛高华证券公司为例,在这家合资证券公司中,高盛拥有33%的股份,而高华证券则拥有其余的67%。实际上,高华证券6个自然人出资8.04亿元形成的3/4的公司股份均来源于高盛公司的商业贷款。通过如此巧妙的财务安排,高盛绕过“在中外合资金融机构中,外方持股比例上限为33%”的相关规定,成为首家绝对控股中国内地合资证券公司的海外投行。从此高盛拿到了在中国证券市场承销A股股票和从事B股交易的门票。
  几乎同样的手法在高盛收购河南双汇集团时再度实施。河南双汇由河南省漯河市政府、双汇集团和海宇投资共同持股,在收购双汇集团35.72%的股份时,高盛遭遇到了要约收购30%底线的难题;旋即,高盛纠集鼎晖中国成长基金Ⅱ、香港罗特克斯有限公司等联合中标,最终稀释了相关政策规定,紧接着,高盛又轻松购进了海宇投资25%的股份,最终拿下了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的控制权。问题的关键在于,高盛已持有中国雨润食品集团有限公司13%的股权,而雨润恰恰是双汇在中国的最大竞争对手。这就意味着,作为同一个“东家”的高盛对这两个企业进行整合后可以独霸中国肉类加工业的江山。
  诱拐中国企业
  运用自己在国际金融界权威投行的地位,利用中国企业缺乏金融专业知识的弱点,通过信息披露、制造概念、诱人上当并从中获利是高盛在中国最擅长的手法,而且屡试不败。
  唱空中国银行业并趁机杀入是高盛在中国走的一着险棋。在中国国有银行2004年改制的时候,高盛相继发表报告,诋毁中国的国有银行,称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比率接近40%,是亚洲之最糟糕者。但结果是高盛等以极其便宜的价格收购了中国银行上市的股权,仅在工商银行上市,高盛就通过入股该行四年获利近120亿美元。
  在资源期货市场精心设局与中国企业对赌是高盛频繁玩弄的小把戏。在高盛新加坡杰润公司的悉心指导下,中航油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大量卖出原油的看涨期权,之后又不断补仓,在亏损的泥潭中越陷越深。2004年1月,中航油与交易对手高盛签署了重组协议,根据协议,中航油在平仓后,买进了更大的卖出期权。但自2004年1月签署重组协议至当年6月,油价并未如中航油预期下跌,反而一涨再涨。而在此期间,高盛则积极做多国际油价,结果在中航油巨亏40多亿元而不得已进行公司债务重组时,杰润公司居然以中航油的重要债权人之一出现。
  除了撂倒中航油之外,在中国远洋、南方航空、东方航空、中国国航等海外期货交易所发生的损失中,均离不开高盛这只“黑手”。不仅如此,高盛连中国的一些民营企业也不放过。2007年,太子奶集团董事长李途纯与高盛等投行签下一份暗藏对赌合约的引资协议。具体约定为:在收到7300万美元注资后的前3年,如果太子奶完不成30%的业绩增长,李途纯将会失去控股权。协议签署之后,高盛一面发布中国乳业市场利空报告,一面借势抄底,用严苛的约定迫使太子奶急速扩张,使得资金链本已紧绷的太子奶最终跌向破产深渊。
  违规“潜伏”发大财
  通过各种灰暗的渠道入股中国企业或者利用上市增发的时机低成本获得投资标的,然后在二级市场寻求最佳时机大量套现,让高盛在中国赚得盆满钵盈。
  潜入西部矿业可以看作高盛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暗渡陈仓的一个代表性版本。2006年7月,高盛以每股3元的价格从西部矿业前股东东风实业公司受让3205万股,而经过了次年的转增和送红股后,高盛持有西部矿业的股权猛增至1.923亿股。观察人士注意到,东风实业作为西部矿业首次定向增发时的9家投资者之一,该公司以每股3元的价格认购了3250万股,但在西部矿业上市前夜仍按原价一分不赚地悉数转给高盛,因此,东风实业公司是否为高盛完全控制的影子公司就值得怀疑。
  自然,高盛从西部矿业身上抽取的利润远超于人们的想象。2009年3月5日,高盛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集中交易系统出售所持西部矿业公司5%的股份,有业内人士测算,在享受西部矿业现金支付股利和超大比例送转增股后,高盛每股投资成本仅为0.34元。以减持市值和持股成本计算,单单西部矿业5%股权减持就已全部回收投资,且取得了投资回报高达974.3%的惊人暴利。重要的是,高盛大规模减持之时,恰逢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和A股市场雪崩的危局关头。
  引人深思的是,高盛险恶的投资行为还不止发生在西部矿业身上,近期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的双汇发展亦与高盛有染。资料显示,自2004年高盛控股双汇发展后,双汇连续四年分红超过利润的60%,高盛在投资不到3年的时间内就获利240%,而蹊跷的是,高盛早在2007年就曾大幅减持股份,但双汇发展直至2009年12月才对外发布澄清公告。无独有偶,在最近以148元价格创出了A股发行价历史新高的中小板新股海普瑞中,高盛获利惊人。资料显示,高盛的“孙公司”GSPharma持有海普瑞的股份4500万股,成本为每股0.677元。对比148元的发行价,高盛账面浮盈达到66.30亿元,收益率达到218倍。高盛凭什么“慧眼识珠”,又是如何进入海普瑞的的确让人生疑。

纸白银新手入门知识大全:纸白银入门投资


黄金白银免费指导加大师微信:t8866808